千长范文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2篇

时间:2022-12-05 17:25:05 来源:网友投稿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2篇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XX大学 毕业论文 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姓 名: __________ 2014年6月25日 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2篇,供大家参考。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2篇

篇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X 大学

 毕业论文

 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姓

 名:

 __________

 2014 年 6 月 25 日

 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 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 “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 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 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小康社会 普遍富裕 差别富裕 全面富裕 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

 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 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但时至今日, 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 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 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 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 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

 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 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

 正如邓小平所说: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 而是富, 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 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 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 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 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 同步、 同等富裕。

 邓小平指出: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 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过去搞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 ,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 共同贫穷, 我们就是吃了 这个亏。

 ”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 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 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

 事实上, 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 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

 没有差别富裕, 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 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 才勾画出先富、 共富的战略构想, 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 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 仅有物质生

  活的富裕, 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

 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 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指出:

 “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他认为, 物质生活的富裕、 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 这几方面有机结合, 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 用的是“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

 同样, 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 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 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

 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物质生活是人类

 生活的基础, 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 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 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所谓的道德、 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

 邓小平说:

 “物质是基础, 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 文化水平提高了, 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

  物质生活是基础, 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

 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 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 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

 事实上, 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 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 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 健康、 科学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 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 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 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 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 制约的, 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 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 经济、 科技等实力的总和。

 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没有精神力量不行, 一个前进的时代, 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江泽民同志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还指出: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综合国力, 主要是经济实力、 技术实力, 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 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 民族凝聚力, 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 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里“逐步”包

 括两层含义:

 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 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 允许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由此可见,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 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 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

 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 渐进的历史过程, 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 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 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 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 即:

 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 确立劳动、 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 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 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反对平均主义; 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 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在处理不同行业、 不同群体的收入上, 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 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 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 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 人类就不再前进、 社会就至此停滞了。

 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 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

 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 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

 今天

 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 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 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 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

 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 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

 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

 所谓理想, 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 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

 只要人类还在, 理想就不会湮灭, 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 多层面的深刻内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强调实现“五个统筹”。

 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 科学理解的基础上, 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156.

  [2]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89.

  [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9.

  [4]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364.

篇二: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富裕: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连传钊(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2 ,标志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下一个接续发展的奋斗目标。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科学认识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进而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对于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一、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挚情怀,恪守人民立场,科学阐述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19 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研究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是推动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基础。共同富裕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目标、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一)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建党百年来的风雨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地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着眼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突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标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辈们组织农民群众参加革命事业,只有让广大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才能解决人民群众吃饭的基本生存问题,得以摆脱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处于悲惨命运的状况,才能具备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新中国的建立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实现了亿万劳动群众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美好夙愿,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对我国经济落后的现状,邓小平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3]265 江泽民同志坚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系列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系、制度和战略任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 “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4]540 在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15 就出发点而言,对于中国共产党应当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地注重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及共同富裕,强调“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6]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他特别重视精准扶贫、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聚焦突出现实问题,深入推动改革步伐,进一步改善民生。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到宽裕殷实的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用矢志不渝的决心、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富国利民的雄心,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和担当,带领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不断前行。(二)根本目标: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是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摆脱“三座大山”之压迫,成为摆在亿万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恩格斯指出:

 “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7]672 面对国破家亡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团结领导人民进行了为期 28 年的抗战,做出了前赴后继的牺牲和艰苦卓绝的努力。究其原因,正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扫清政治障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认识,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也随之变化,党中央开始着重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摘 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首先需要明确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目标、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其次,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共同富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共同富裕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这些分别构成了共同富裕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应以党的领导引领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以经济发展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以制度优势筑牢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关键词: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3-0011-04收稿日期:2021-12-01作者简介:连传钊,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Zhong Guo Te Se She Hui Zhu Yi Li Lun Yu Shi Jia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1

 学 论 理★ ★ ★ ★Theory Research顺利完成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提供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从物质层面达到富足充裕,还需要从精神层面上达到内心实实在在的满足,从而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但只注重经济建设并不意味着是美好生活。邓小平同志强调:

 “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3]144 共同富裕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日常消费品升级换代、居住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等;另一方面体现在精神生活上,对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指数、尊严、权利等精神需求日益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之路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上,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断深化。基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从不同角度出发为实现共同富裕接续奋斗,归根到底就是回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切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精神富有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更要努力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富裕。(三)价值取向: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价值取向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建设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忽略生产力的发展而一味地追求“平均主义”。在这种社会思想的导向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停滞甚至倒退,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事实证明,脱离生产力的“富裕”而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共同”,实现共同富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改革开放以后,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注意到发展不能导致贫富两极分化。面对国民分配问题,党中央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时,进一步强调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应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正义,要注意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能够面对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在分配领域中与时俱进地注重调整收入差距问题。例如,通过实行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战略,西部地区得到协调发展,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以收入分配改革为重要支点,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8] 。初次分配是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坚持多劳多得;再分配主要通过政府调节机制,在税收、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调节;三次分配则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或者进行无偿捐献等。在不断将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的同时,及时进行收入分配的不断调整,才能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和谐景象。实现人人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止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必要手段。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在制度保障上做出更合理的安排,持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朝着美好生活不断向前推进。二、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一)理论逻辑: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理论是时代的先导,对现实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与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为贫苦大众争取美好生活而不停地战斗,为无产阶级谋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指向。以英法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虽然用“天才的思想萌芽”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各种弊端,建构出未来世界的“理想国”,但却没能找出实现美好社会的实践路径,以至于实现乌托邦的愿望流于空想。马克思与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科学的方法论, “扬弃了人类历史上所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成果,使共同富裕理论由空想走向科学”[9] 。首先,针对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的狭隘性和逐利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同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相分离,这是形成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就是实现公有制,即“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0]45 其次,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大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供人民社会生存必要的物质基础,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1]200 再次,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具有内在历史性的。当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从这个实际出发,消费资料的获取还是依靠不同形式的劳动量为依据。因而,这个阶段的共同富裕就不可能是平均富裕,还是存在个人贫富差距。只有社会进入到共产主义时,生产力大大提高且足够发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2]446 。总之,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此外,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是滋养我们党持续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泉。(二)历史逻辑:共同富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传统历来重视民生福祉,共同富裕内在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社会的历史根基。追根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将共同富裕式的美好生活作为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并始终为之不懈努力。在中国古代社会,诸子百家对美好社会进行了不同的描绘。例如,儒家将自己对美好社会的期盼表达为12

 Zhong Guo Te Se She Hui Zhu Yi Li Lun Yu Shi Jia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大同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不断流传。道家坚决反对战争,谴责帝王将相的奢靡生活,提出退回原始社会中去,过上“小国寡民”的理想生活。法家强调通过国家富强,为国防提供可靠的基础,构建“富国强兵”的理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贴近现实的基础上,百姓又提出自己向往的生活状态—— —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13]900 。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便流传下来,追本溯源,这些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共同富裕。亿万人民成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始终将大同与小康作为憧憬的美好社会目标。如要求“等贵贱、均贫富”的各种农民起义,提出“五无”社会的章太炎,主张“公天下”的康有为,以及提出《建国方略》的革命先驱孙中山,他们的实际行动和思想主张都诠释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虽然未能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丰衣足食的小康社会,但为中国共产党形成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滋养。(三)实践逻辑:共同富裕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共同富裕的思想形成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共同富裕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生活状况极为艰难。因而,毛泽东同志号召穷苦大众投身革命运动,从城市退回农村,再从农村走向城市,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出路。新中国成立伊始,社会生产力严重低下,虽然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能够基本饱腹,但还是处于“无产”状态。为了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使大家能够富裕起来,毛泽东同志决定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方式, “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14]429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做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正确决策,并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 党团结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广泛。我国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一个“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2]11 ,而且要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45 。针对新时代的现实发展需要,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彻底在中国大地上摆脱了绝对贫困问题的困扰,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阶段性成果。概言之,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阶段,正确对待我国的基本国情,始终围绕共...

推荐访问: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 思想 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