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长范文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4篇

时间:2022-12-05 20:00:09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4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XX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本文以XX省XX市为例,在近几年XX市公共文化体系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分析目前农村公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4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4篇

篇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本文以 XX 省 XX 市为例,在近几年 XX 市公共文化体系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分析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快农村文化体系的建设对策,给相关部门提供借鉴。

 近年来,XX 市高水平推进“影视旅游名城、经济文化强市、生态宜居 XX”建设,从改善文化民生入手,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基本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基础还很薄弱,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目前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一、XX 市目前公共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XX 市政府投入较多资金用于发展乡村文化,组织打造“30 分钟文化活动圈”,积极开展“一镇一公园、一慢道、一街景”等活动。为了解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升优化我市惠民文化,重点打造“周末惠民剧场”“特色广场文化”“百姓文化茶坊”“百姓文化艺术节”“非遗讲堂”文化节目进景区等 XX 市特色文化活动。至 XX 年末全市共拥有电影院 X 个、剧院 X 个、文化馆 X 个、公共图书馆 X 个、文化礼堂 X 家。近三年来实施惠民文化工程,共完成送展览下乡 X 场,送讲座下乡 X 场,送戏下乡 X 场,送电影下乡 X场,送图书下乡 X 册次。

 二、目前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 XX 市委、市政府认真执行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文化惠民政策,XX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初具规模,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乡村的目标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不均匀、不明确、不健全等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针对性不强,文化服务建设不平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XX 市实施建设文化强市战略,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加快推进了 XX 市文化体育中心、群众文化中心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健全了城乡基层文化体系,XX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有了巨大的改善。但是,

 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由于空间的布局不够合理、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重复建设等原因,导致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于城区,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每个乡镇尽管都建有文化站,每个村基本也建设了文化室和文化书屋,但整体的利用率偏低,究其原因在于青壮年外出做生意或者工作,剩下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这部分群体文化水平低、知识量有限,且政府主要提供的文化服务目前来说比较单一,不是送书籍报刊,就是电影展览等方式,缺少多样性和针对性。

 (二)人才稀缺,文化服务质量不高

 党的十七大以来,大量的大学生村官和基层公务员加入了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了,管理水平上去了,文化视野也提升了。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方面业务水平不高,缺少一支成熟的文化队伍与“负责人”。由于既能善于管理与交际,又懂农业科技,文化、艺术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很少,加上待遇低、提拔少、工作难度大、工作环境差等原因,导致部分文化干部工作主动性不高,公共文化质量难以迈上新台阶。

 (三)公共文化建设政府资金投不均匀,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

 近几年,政府资金主要投入在城市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保护、影视文化提升、木雕文化壮大、建筑文化产业培育等方面,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与提升的资金并不多。没有資金的持续投入,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整体滞后。XX 经济发达,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白云街道、横店、南马、巍山等地,虽然部分企业出资参与了文化建设,但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资金少,中小企业也是一样,基本没有出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缺少,导致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四)文化干部职责不够明确,主导责任落实不到位

 少数政府领导和乡镇党委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认识不足,执行工作与市文化战略要求有偏差。文化干部的职责不明确,部分领导工作的偏差,导致市、镇、村三级管理协调困难,职责不明。每个乡镇虽设了文化站,也有编制人员,但是文化站人员行政由乡镇府领导、业务由主管部门下达,导致文化工作人员身兼多职,专职人员被安排去干其他工作,存在管理不到位、弱化本职工作等现象。

 三、聚焦问题,补齐短板,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合理规划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彰显特色

 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各文化站与规划局要依据每个村不同的文化特色加上地域特点来进行设计规划,这样才能彰显每个乡村独有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特色元素。在建设文化基础上,引导人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现代农村文化,使基础文化建设展现每个村的特色,呈现每个村的优秀文化。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建好阵地,发展“ 互联网+ +”文化网络

 对于公共文化基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特别是“30 分钟文化活动圈”、群众文化广场等农民群众呼声最高的项目。落实“文化资源共享”,城市的文化资源和乡村的文化资源共享。推进总馆辐射分馆,做好图书资源、文化资源的城乡统筹、合理配置与共享。发展“互联网+”文化网络,每个乡村书屋要配备电脑建成一个电子阅览室,通过电子阅览室把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共享到农村,使农民也能享受市区居民一样的文化服务。“互联网+”可以快速提供最新、最优的资源,使农村文化资源无限扩展。这也打通了文化站与农民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三)挖掘特色资源,塑造美丽乡村文化

 目前,XX 市已建成了卢宅、南马花园等特色乡村,并且发展得非常优秀,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 XX 的特色资源已经挖掘到位。XX 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有 XX 木雕、XX 红木、XX 竹雕等工艺美术,也有侯阳高腔、佐村狮舞、许宅花灯、郭宅大蜡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待人们去挖掘,去塑造。要把 XX 各个乡镇打造成名乡名镇,把 XX 特色的节日与习俗打造成名节名俗,把XX 的特色产品和特色美食打造成名产名食等。深入开发农村文化休闲旅游、特色文化体验等项目,可以将乡村文化建设与特色乡村旅游、特色农村建设、生态养老等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有利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政府引导,整合民间投入

 资金一直是困扰农村文化发展的大问题,目前主要资金来源还是市财政,这对于农村文化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上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对农村文化热爱的有识之士、成功人士向农村发展,开发特色农村文化、开办文化经营活动、保护文化遗产。通过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使建设资金来源更加充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既能缓解财政压力,又能充分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尤其是文化传媒企业参与进来,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企业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发

 展文化媒体、文化小视屏、文化美食、文化旅游等产业。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培育骨干文化服务企业,使其提高规模化,引领更多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建设。引导农民群众自筹办锣鼓队、舞狮队、广场舞队、小剧团等文化组织,政府要重视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其艺术价值,并给予这些组织一定的资金支持。

 (五)加速人才培养,提升服务水准

 农村公共文化持续稳定发展需要高端文化人才为农民服务,而目前缺少高端文化人才投入乡村建设中去,所以政府必须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首先,要坚持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统筹抓好文化人才、文化干部建设。每年通过上派培训、进修、拜师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优秀青年文化人才,也可依托公共文化科研课题,加强与省级文化单位、高校开展合作,培养一批既懂科研又能实践的高端文化人才。参照大学生到村里去当村官的做法,招收一批懂艺术、有才干的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中去。其次,还可以通过政策奖励引进一批优秀的、高层次的文化骨干人才服务农村文化事业,这样就组建了一支科研、管理、骨干、基层组成的专兼职文化队伍。

 (六)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有效机制

 长期以来,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直处于“放养”的模式,许多工作停留在喊口号上,雷声大雨点小,并未落实到位。因此,政府想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上出成绩、出成果,首先就要转变观念、转变思想,经济、文化两头抓,把文化服务效果、文化服务潜力与部门负责人的政绩、迁升挂钩。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價、考核标准。每个文化站应年初制定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年底考核完成指标;健全文化站人才招聘制度和工作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好的考评激励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上发挥最大潜能。在考核评价制度的制定上要以农民的满意度、认可度为参考,科学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与体系,逐步修订起一套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评价标准,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作为文化站、文化单位的考核指标,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篇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 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基石。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状况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是指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讯、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

 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通常我们所说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狭义的概念,也就是社会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显著增强了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市已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有效落实,服务范围持续拓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领域变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市委、市政府对改善民生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XX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X 亿元,比建市初增长 X多倍;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达 X 亿元,比建市初增长 X 多倍。其中民生支出达 X%以上,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X 亿元,比上年增长 X%;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指标提高到 X 元,人均城乡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 X 元;在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

 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社会服务兜底等工程,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得到了有效提升,贫困落后地区的改善更为显著。财政资金的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市一直坚持将推动城乡均等化和区域均等化放在突出位置。一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整合衔接。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向城市制度靠拢、转变,力求缩小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差异。比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整合,形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形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驻人口全覆盖。XX 年,我市先后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等称号,九年义务教育的城镇在校生比例显著高于同期的城镇化比率,这说明大量农村户籍学生在城镇学校就读、享受到相对更好的教育资源。二是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随着财政转移支付和预算内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XX、XX 两个贫困地区的设施条件持续改善,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两个脱贫县提前两年摘帽,全市实现整体脱贫。

 (三)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断健全。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等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供给,发挥了良好政策效果。总体来看,社会力量的参与规模不断拓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当前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界限不够明晰。目前,由于基本和非基本的界限不清,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缺乏科学的选择依据,很多时候是自行选择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和水平,这也是各地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财政投入总是有限的,如果将有限的资源无差别地投入到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不但基本公共服务难以保障到位,而且在非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为市场和社会留出的参与空间不足,多元供给的局面也难以充分形成。

 (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仍比较大。一是区域之间。XX 年脱贫的 XX、XX 两县相比,差距越来越大。XX 县因受资源禀赋,XX 年 1-9 月份财政收入为 X亿元,超过阳城,接近 XX、XX,而 XX 只有 X 亿元,相差X 倍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 为 X 万元,XX

 为 X 万元,相差 X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XX 元,XXX 元,相差 X 元;XX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为 X,XX 的比率为 X,全市比率为 X。

 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失衡现象尚未根本转变。近年来,尽管政府加大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但城市与农村服务水平的差距在短时间内还难以缩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有所失衡。长期以来,农村一直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无论在校园校舍、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城市和乡村的差距都是比较明显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近年来,随着撤乡并镇,教育均等化向均质化转移,学校资源整合,使一些边远偏僻山区的孩子因上学远和上学难,农村辍学率、流失率可能会出现反弹。从教师资源的分配来看,由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农村青年教师的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加之城市人口的增加,又出现了大班额和幼儿园紧缺等问题,城市大班额和农村小班额的矛盾,更加剧了二者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迈向国家先进行列。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存在着覆盖率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从总量上看,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占人口多数的农

 村人口仅享有少数的医疗卫生公共资源。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总量不及城市,而且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特别是村级医生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年岁高等“三低一高”现象,面临着后继缺人,直接影响农村今后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非均等化。目前,城镇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制度体系,几经改革,日臻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居民保障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建立,但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仍存在着救济标准低、救济款项不能按时发放等许多不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民,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具体实施情况看,尚存在受益面窄,报销率低等问题。

 三是弱势群体急需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接近 60%),加之年轻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绝大多数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身体状况差、劳动能力低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五保户等孤寡老人弱势群体。XX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 77岁,而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 68.7 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 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超过 4000 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这就是说,弱势群体的

 生活起居、健康和文化水平,谁来关心和保护,值得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三)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公共服务供给必须实行绩效评估,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必须以明晰的组织目标为前提,还要有合格的责任主体和规范的运行流程,以及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目前,我市公共服务供给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分类标准和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责任主体不明、流程不规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加上第三方评估机构还没有培育成熟,绩效评估还未能充分建立健全。

 三、推进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大又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及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城乡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要构建和完善更加公平的民主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加强领导,发展经济,政府主导,多方配合,协调作战,健全制度,明确责任,措施得力。

 1. 。

 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人为本”

 和“统筹兼顾”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基石。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来,才能提高认识和站位,才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也才能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2. 。

 改革开放,增大财力。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晋城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始终坚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改革,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保证财政收入连续较大幅度提高,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与财力的大小分不开的,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3. 。

 强化责任,机制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及关注弱势群体。首先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支出责任,通过中央和省、市政府进一步的经费增加,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其次协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民享

 有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城乡可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四是着力推进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等制度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关于区域均等方面,主要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设施建设、人才配备的支持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开展定向援助和对口帮扶。应加大对 XX 县的扶持力度,尽量缩小与其它县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的立法机制、行政机制和司法机制。关于人群均等方面,主要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同时健全以流入地为主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机制以后,必须将责任分解到单位和责任人,建立负面清单,相关部门督查,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4. 均衡共享,协调发展。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于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变化、新趋势和新要求,具体做到“四个着眼”:一是着眼于保基本兜底线,加强顶层设

 计规划;二是着眼于丰富供给,完善运行保障体制;三是着眼于提升质量,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四是着眼于供需对接,构建协调治理格局。其中在协调治理、共享方面,主要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推进政策衔接和标准兼容,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行政阶层级的资源共享。

 目前,我市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协调,“供给不足”、“供给过剩”并存的供需错位现象较为普遍。鉴于此,应依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共建共享平台。既要整合公共服务系统不同部门机构生成的供需数据信息,还要整合散落于政府、市场、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供需数据信息平台中应有反映各类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各县(市、区)基本公共资源的供给总量以及供给的密度水平等数据。基于此,才能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合理部署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取长补短,扶贫济弱。从而实现各县(市、区)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 同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主要情况 自 20xx 年 xx 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同安区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以建设文化强区为战略目标,坚持抓基础促提高、抓重点促提升、抓特色促发展,在全区构筑起上上下下抓文化、方方面面办文化的工作格局,不断开拓文化建设的新局面。2013 年 8 月,同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评估验收。在此基础上,同安区制定《同安 2013-201xx 年落实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三年提升工程目标的实施方案》,扎实抓好基层文化设施提升建设。2014 年 xx 月,同安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工作通过文化部复查组的考评验收,继续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区的荣誉。

 一是措施政策到位,为创建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加强组织保障,区、镇(街)、村(居)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签署创建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资金保障,逐年增加文化建设投入,所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增长,2009 年以来,市、区、镇街共投入补助配套资金 2000 余万。加强政策保障,制定出台相关的方案、规划、制度,较好地保障创建工作的开展。

 二是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基层建设全面覆盖。2009 年以来,完成了同安文化中心“三馆一院”和梧侣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县区级国家一级馆;10 个镇(街)均建有综合文化站;128 个村(居)均建有文化活动室,面积达 200 平方米;公共电子阅览室与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置率与完备率均达 100%,基本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与“村村响”工程 100%全覆盖。同时,着手建设街区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筹划区博物馆选址工作。

 三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依托人文资源题材,开展“民俗文化艺术节”、“孔子文化节”以及“苏颂文化节”、“青岛啤酒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推进节假日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建设民俗文化艺术培训演示基地,积极扶持和组织宋江阵、歌仔戏、莲花褒歌、车鼓弄、南音、民间绘画、闽南童谣、舞龙、舞狮技艺、闽南语合唱等十四个非遗项目,打造同安特色文化活动和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四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保障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落实专业文化人员编制,镇(街)文化站均有 3 名编制人员,全区 128个村(居)均配备有文化协管员,文化馆、图书馆和 10 个镇(街)均成立文化志愿者之家,全区共有文化志愿者 1000

 多人,致力于声乐、美术、舞蹈、书法、摄影、学习辅导、送书下乡、道德讲堂等各种文化活动项目。定期组织开展文艺协会的各种文艺专业技能培训以及文化管理干部业务培训,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同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镇村之间差别明显,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好于经济发展较弱区域;一些城区的街道-社区,由于环境和用地因素,反而比不过一些农村的建设情况。

 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大。几年来,在创建过程中,虽然投入了不少经费,但由于同安区的财力现状,投入资金与其他区相比还是偏少;市里对区里的创建补贴,常常是以区为单位发放补贴资金,同样 100 万的资金,其他区只要分摊到数十个村(居),而同安区要分摊到 129 个村(居),创建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需要。

 三是群众文体活动的经常性和广泛性还不够。个别镇街、村居因思想重视不够,加上设施和管理薄弱,文体活动不能普遍有效地开展。

 三、关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要把文化体育事业建设作为为民谋利、为民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安排

 一定的资金和项目,并逐年提高政府资金投入,持续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及工程改造提升;探索建立民俗文化建设奖励基金,鼓励民间资金积极参与文化体育事业;盘活国有和集体资产资源,充分利用当前空置校舍、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古厝宗祠等场地,因地制宜建设文化活动场所。

 2、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和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实际需要配备文体工作人员,做好镇街、村居文体活动的专业指导,抓好文体管理工作人员和文娱骨干的培训;完善文化志愿者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中的作用;完善文体设施配置,加强文体设施的保养维护及物质装备管理,建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

 3、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全民阅读推进机制,鼓励扶持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继续办好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精心组织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好文化下乡和基层文化活动专业指导,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内容,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篇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由政协副主席 xx 带队,对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逐步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建设重点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提高文化服务为核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

 目前,县城已建成文化馆、图书馆、陈毅纪念馆、文化场馆及文化艺术中心,电影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并逐步完善了功能。城区建休闲文化广场 x 个。农民工文化驿站 x 个,留守儿童文化之家 x 个。乡(镇)建有 x 个功能齐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x 个乡镇文体广场;x 个社区建有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功能室;x 个行政村建有室外文体活动场所。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广播室、文化信息共享室、活动室,连接安装了宽带;50 个村连接安装了 WiFi;建有 60 个农村文化院坝;210 个村配备了健身器材,198 个村实施了农村广播升级改造。县、乡、村三级文体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员 150 人、文艺骨干 100 人,文艺队伍 100 支。文化娱乐活动,每个村每年开展 1 至 2 场,每个乡镇每年开展 2 至 4 场,每个社区每年开展 2 至 4 村,实现文艺演出县、乡、村(社区)三级全覆盖。

 二、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作法 一是抓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网络建设。以县、乡(镇)、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为抓手,三级文体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为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条件。

 二是抓县城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完善。以县图书馆、文化馆等县级文化服务机构改造建设为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取得突破,提升了县城的文化形象,使广大群众享受更丰富、更全面的文化服务。

 三是抓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以“送文化下乡”、“百姓舞台进万家”、“实现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各种专题活动为载体,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实现了文艺演出县、乡、村(社区)三级覆盖。

 四是抓文学编辑和文艺创作。以传承 xx 民间文化、贴近群众生活实际为题材的文化编辑和文艺创作层出不穷、焕发光彩,深受群众好评。

 五是抓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基础人才工程、“文艺扶助”工程和“名家培养”等工程,为 xx 文化建设的提档升级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宣传不够深入,认识不够到位。一是重项目落地轻管理服务。存在规划布点不够均衡,建设标准不够规范,

 建设用地没有启动审批程序,设施设备使用率低,阵地管护缺乏有效措施,公共文化服务缺乏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等。二是部门配合、三级联动、齐抓共管,资源共享方面还不够协调。体现在部分村文化信息网站因为购买服务,存在运行不畅;公益电影下乡,部分乡镇村、社干部不积极配合;体育苗子参加训练比赛,学校老师以影响学习成绩为由不支持等。三是文化产品配置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体现在农家书屋部分书籍不接地气,没有较好的考虑到区域的文化底蕴、经济基础、人文理念及发展的需要。四是群众对应享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内容及权利了解不够,缺乏主动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经费投入不足,工作运行困难。一是县本级财政预算的文化事业经费相对不足,中央、省、市补助的文化专项资金,又不能如期足额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二是文化阵地由于经费不足,设施配置可利用资源较少,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村(社区)文化场所,没有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向群众免费开放的时间得不到保证,体育场所没有管护人员,管护责任难以落实,存在安全隐患。三是县文化艺术中心年久失修,存在屋顶严重渗漏、室内设施损坏、消防设施水路不通,县图书馆、文化馆场地面积不足、设施简陋,达不到国家基本标准要求等。

 (三)文化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一是县级文化机构专业人才缺乏,队伍稳定性差,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明显不足。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知识层次不高“专业不专”,年龄偏大,业务能力差。三是村(社区)文化骨干缺乏,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困难。

 (四)体制机制不顺,调动积极性难。一是用人机制欠灵活性,体制内、外人才交流,合理流动不畅,队伍缺乏活力。二是人才引进、留住的激励措施不够,部分专业对口人才为了家庭不得不辞职。三是县文体广新局下属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在机构改革时的三定方案是作为副科级单位,但单位负责人职级待遇至今没有得到落实。

 四、对我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顺利开展。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机制。规范乡(镇)、村文化阵地建设用地,落实各类文化建设资金(包括村文化阵地管理人员补助),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项目,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坚持建管用并重,建立长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安全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四是推行“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

 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服务功能,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五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及相关政策,加强引导和服务,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激发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确保公共文化服务。

 便捷惠民。一是进一步统筹规划,科学实施项目建设。以“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依托启动县文体中心建设为契机,确立 xx 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地位,整合村级文化资源,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的村级农民文化综合体,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支点,以村(社区)为触角的基本公共文化阵地网络。二是进一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县、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合理布局以城乡固定的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制定和完善设施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三是进一步整合县域内教育、组织、民政、财政等部门资源,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确定适合各乡镇、村、社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思路,形成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健身益智于一体的文化服务平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创新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建设。一是创新公共文化机构、文化队伍、文化人才的管理,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文化服务志愿者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合作共治,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格局。三是建立培训机制,强化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使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管理者增强服务意识,专业人员强化专业知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四是切实解决乡镇文化专干不专及村文化服务管理人员缺位的问题,强化农村文化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乡镇、村文化阵地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优质高效。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多方合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提升综合效益。二是完善公共文化作品的创作和生产机制,积极创作文学精品。三是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动态反馈机制,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四是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五是建立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群众作为享受者、参与者、监督者的三重身份作用。

 (五)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一是充分调动群众自治组织、农村业余文化队伍、文化中心户等社会主体,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在村头、田间、庭院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二是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空间,整合优化资源共享交流,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并用,村独办、村联办、村企办、镇联办等文化联办形式,促进文化活动在联合互动中发展壮大。三是按照“以繁荣出精品,以精品促繁荣”的思路,把握群众思想动向,依托我县红色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等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并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农户、贴近群众生活、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文化活动服务内容。

推荐访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体系建设 调研报告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