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长范文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三重维度探颐

时间:2023-09-08 08:25:04 来源:网友投稿

马俊峰 马小飞

摘 要 坚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对于我们党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历程中把握历史主动,筑牢历史记忆,增强历史自觉,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重要意义。坚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关键在于运用科学方法论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明确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增强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自觉;
以大历史观为指导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明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是符合历史大势的,增强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自觉;
以正确党史观为指导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明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增强坚定历史自信的行动自觉。

关键词 大历史观 唯物史观 正确党史观 历史自信

作者简介:马俊峰,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小飞,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话语建构研究”(21VSZ127);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甘肃省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建设研究”(20YB128)

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3日。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①历史自信是人民群众对于一个政党或者一个国家发展历史的整体性认同。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来自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与文明历程,来自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积累的历史经验和熔铸的精神谱系,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思想伟力。坚定历史自信在社会实践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从方法论角度看,坚定历史自信根本在于正确看待历史,抑或说以科学的方法看待历史。坚持用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看待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明确坚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而为我们党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历程上能够继续创造辉煌、取得成就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引。

一、唯物史观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的理论自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唯物史观是分析历史的科学方法,从杂多无序的历史现象中抽离出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从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揭示历史发展本质与规律。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质上就是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揭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增强坚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的理论自觉。

(一)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变革的主体力量,历史发展进步是无数人民群众合力作用的结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险阻、取得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共产党通过党的纲领宗旨和路线方针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志,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肯定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历史。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复兴中华民族历史伟业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履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复兴中华民族。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实践和努力创造的结果。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国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自信更加凸显,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二,人民群众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真理性的主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那么检验真理的主体自然是人民群众,检验真理的途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因此,真理本身只有同人民实践相结合、与人民需要相适应,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才能体现出真理的价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个历史过程不仅是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过程,更是理论武装群众、教育群众、被群众所掌握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改革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深刻回答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觉,把中国人民的根本意志和根本利益融入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所以能够成为指导实践科学指南的必然性逻辑在于,理论本身的真理性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并且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验证,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和辩证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形态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上升的,符合社会进化论规律,即社会形态从简单向复杂演进、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更替。社会形态更替是物质生产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或转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改变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社会状况,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分两步走渐进有序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

第一步,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推翻了落后的、反动的国民党政权统治,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完成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为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变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第二步,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七年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实现了社会形态核心要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跨越。1952年,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成,结束了中国存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了土地,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此后生产方式从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奠定了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相继完成,标志着我国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正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至此,我国社会形态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近代中国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谱写了崭新篇章。对社会形态的外延进行拓展考察,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深刻改变不仅体现在社会性质层面,还表现在其他层面。政治层面,实现了由封建专制政治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型民主政治形态转变;
经济层面,实现了由自足自给的小农自然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转变;
文化层面,实现了由封建传统文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转变;
生态层面,实现了由人类受制于自然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命运共同体转变。

(三)中国共产党把改革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存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主要方式是革命和改革。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体现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复合矛盾。解决民族矛盾需要通过武装革命获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解决阶级矛盾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消灭落后反动阶级和消除阶级对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继胜利标志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中国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了,那么这自然意味着通过武装革命和阶级斗争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寻求新的社会发展动力。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43页。】这就清晰地表明了我们应当把改革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时代主题由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随之发生了转换。中国共产党以苏联为前车之鉴,在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过去战争年代那种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已经无法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动力了,必须回归到历史发展动力根源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寻找答案。因此,要想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解放与发展,就必须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改革一切束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1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主要任务之后,把改革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理性认识,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在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方向,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城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实行政企分开,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松绑减负,不断释放市场活力,工业和商贸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领域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之后,我们党及时总结了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逐步以经济改革为依托,横向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深入发展,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谱写改革新的历史篇章。

二、大历史观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的实践自觉

大历史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把握大历史观的核心要义。从时间维度看,基于人类历史长河的宏大视野,用百年千年这样的长时间轴来考察历史脉络;
从空间维度看,用更宽广的世界视域和全球眼光横向对比看待历史,不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民族,把历史放在全世界总体空间范围内考察;
从实践维度看,把实践作为本体回应时代问题,把历史看作时间上连续发生的实践过程,通过历史实践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因此,坚持以大历史观为指导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更能看清楚历史背后的逻辑主线,从而增强坚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的实践自觉。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加深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因此,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放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中整体审视,不仅能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科学认知,而且能够加深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汉朝开通与西域文明交流之旅,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瓷器、丝绸等代表农业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品输出到中亚、北非、欧洲等地。唐朝时期的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吸引了来自阿拉伯、波斯、吐蕃、高丽、日本等国的学者、商人、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宋朝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大炮、深井钻探技术等多项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史料记载,17世纪中叶之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历史清晰地证明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國力量。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从根本上说是一脉相承、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和深厚文化滋养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的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是在继承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成就基础上,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伟大成就,加深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中国共產党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和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中,挖掘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把中华文明由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由民族性上升为世界性,从中华文明的合理成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破解当代世界现代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和困境,不断扩大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宏大的世界眼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和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让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让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持续扩大。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深刻改变了世界亿万人民的前途命运,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如果从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的宏大视野来把握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实践经验和鲜明特征,能够为坚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提供深刻的理论解释和实践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发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功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遵循人类现代化一般规律、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拓宽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场域。

从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的宏大视野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不仅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成功,扩大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世界政治格局,客观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实践性,能够为改变现实世界提供正确路径。二是拓宽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人口大国如何走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道路等发展社会主义具体路径的重大实践问题,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可行的现实方案。三是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高扬了马克思主义旗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发展成果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昭示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据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是我们解释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劫难。至此,各种政治力量都在寻求改变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道路,无数爱国志士纷纷寻找救亡图存道路,展开了艰难求索与不懈斗争。代表旧式农民起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失败了,寄希望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洋务运动最终在甲午战争后彻底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启的以制度变革为导向的改良运动也由于多种因素最终都失败了。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依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通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才取得了四个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生活命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政治上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了政治解放,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经济上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实现了经济解放,中国人民从此成为社会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贫困落后的生活命运,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人民从此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的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新成果,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05页。】。可以说,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感持续增强,不断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三、正确党史观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的行动自觉

习近平指出:“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怎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6月14日。】正确党史观与正确历史观是一体两面,本质内涵是相通的,实质是把正确历史观的精髓和方法运用到看待党史具体问题当中,体现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坚持以正确党史观为指导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就要做到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确评价党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准确把握历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而增强坚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的行动自觉。

(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源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实质上是用资产阶级形上而学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方式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历史虚无主义通常采用虚构、歪曲、恶搞、污蔑等方式重新解读历史,割裂历史连续性,肢解历史整体性,用历史现象代替历史本质,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多重表现形式,譬如,有人以各种手段丑化、矮化、黑化、污蔑诋毁英烈形象,有人为汉奸、卖国贼进行历史翻案,有人提出“告别革命”口号否定党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等等。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突出表现在: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歪曲历史事实,污蔑历史人物,消解历史自信,而且质疑改革开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甚至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正确党史观首先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做到敢于“亮剑”,要敢于同错误思潮做斗争。第一,要亮出历史史料的利剑,通过权威历史资料解读和理论辨析,还原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达到明辨是非,正本清源,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编织的“历史事实”。第二,要亮出历史分析的利剑,通过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用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解读历史发展逻辑,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揭露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是意识形态的竞争、实践基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第三,要亮出敬畏历史的利剑,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那些故意虚无历史、损害民族情感、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第四,要亮出弘扬历史传统、发扬历史精神的利剑,通过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形成“学历史、知历史、爱历史、懂历史”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正确评价党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

对于党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的评价不仅关系到历史认同问题,而且关系到把握历史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问题,是坚持以正确党史观为指导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必然要求。

第一,对于党史上重要事件的评价,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失误和曲折的评价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由于主客观因素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出现过历史失误和历史曲折,我们要客观地、全面地看待这段历史,第二个历史决议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对于这段历史已经给出了明确定論。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取得一些发展成就。比如,“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16页。】。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要把重要事件放在历史整体进程中加以评价,不能割裂历史的连续性,更不能人为制造不同历史阶段的断裂甚至对立。习近平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2页。】因此,评价党史上的重要事件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用今天的标准、今天的眼光去审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成败与得失,应当理性地分析当时的客观环境和时代条件。历史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虽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上升的,但是历史进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失误、曲折,并且无论是历史上的成功经验,还是历史上的失败教训都是历史发展的宝贵财富。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历史阶段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特定的历史局限,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能力。

第二,对于党史上重要会议的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会议进行正确评价至关重要。党史上前两个历史决议和中央有关精神已有基本定性,符合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的核心要义。譬如,第一个历史决议对于遵义会议的评价是:“遵义会议集中权力纠正了党史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两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8页。】这个会议评价在后来对于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思想产生了重要意义。第二个历史决议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两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4页。】这个会议评价对于后来改革开放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前两个历史决议关于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两个重要会议评价都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准确客观评价,也是被后来历史实践证明了其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更对后来历史发展和历史走向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对党史上的重要会议评价应当与对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印证、相互阐发,形成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总体评价的完整链条。

第三,对于党史上的重要人物评价,特别是对于领袖人物的评价至关重要。对于重要人物的评价,特别是领袖人物的评价,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评价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如果评价不当,必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共产党否定苏共领袖人物列宁、斯大林的做法,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这段历史教训深刻告诫世人:评价历史人物如果不实事求是、不遵循科学方法,随意夸大前人的错误和不足,特别是对于前人的全盘否定的做法,必然会造成全党、全社会思想混乱,否定历史成就,消解历史自信,甚至质疑社会主义制度,犯下不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9页。】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1981年,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对于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同志个人功过是非专门给出了客观的评价、给予了明确的定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也提出了评价党史上重要人物应当坚持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这给予我们的现实启示是: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坚持历史分析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下进行理性客观审思;
应当坚持辩证分析方法,既看到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又看到重要历史人物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应当坚持古今中外法,把历史人物放在纵深的历史长河和宏大的世界范围内,通过纵横对比分析得出客观中肯的历史结论。

(三)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

只有准确把握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才能“弄明白过去为什么我们能够成功,才能弄清楚将来我们如何才能继续成功”【《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才能真正做到从行动上坚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信。

历史发展的主题是指全部历史进程和历史实践活动的目标指向和根本历史任务,是对历史发展的总体性概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國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1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任务。我们应当从目标、内容、路径、阶段四个层面准确把握这一历史主题。从复兴的目标来看,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恢复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应有位置,使中华文明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从复兴的内容来看,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全面复兴,是国家强盛、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整体复兴,是重塑中华主体性和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力量的辩证复兴。从复兴的路径来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经数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不懈斗争,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战胜了复兴道路上存在的各种艰难险阻、困难挑战和风险危机。从复兴的阶段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伟大历史成就。

历史发展的主线是指贯穿全部历史进程和历史实践活动的逻辑线索和发展脉络,是对历史发展主题的线性逻辑归纳。我们可以把“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看作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线。不懈奋斗史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历史经验、精神谱系都是不懈奋斗的产物。奋斗的过程自然不是一帆风顺,充满了各种困难挑战和风险危机,如何克服这些挡在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则需要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不怕牺牲史则从精神意志层面,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历程中呈现出来的鲜明精神品格。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人为坚守理想、坚持真理,不惜牺牲一切,无数革命志士和英雄先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理论探索史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不同时代的现实问题,探索能够“解释现实世界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为民造福史不仅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指向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且直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成就的直接受益者是全体中国人民。自身建设史是从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和推进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视角,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

历史发展的主流是指在全部历史进程和历史实践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决定了历史发展方向的总趋势。从历史主流和历史主题的内在关系来看,两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依次推进的过程,历史主流是历史主题的直观展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主流就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起来”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政治解放和政治自由,成为国家的主人;
“富起来”表明了中国经过几十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经济解放;
“强起来”表明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丰富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梦想变成现实。

历史发展的本质是对全部历史进程和历史实践活动的科学定位和准确定性。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本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实现了解释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逻辑与改变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有机统一。其一,解释中国历史发展逻辑从理论层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近代中国历史形势,明确近代中国历史任务,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逻辑,为改变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提供思想条件和理论指引。其二,改变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从实践层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结底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了伟大胜利,创造了伟大成就,完成了历史使命,真正改变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责任编辑:李海中〕

猜你喜欢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1期)2021-10-26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年1期)2020-11-26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6期)2017-06-21A Finite Volume Unstructured Mesh Method for Fractional-in-space Allen-Cahn Equation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2017年4期)2017-03-14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5期)2016-11-24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教学与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2014-04-17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2014-02-27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维度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