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长范文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工作汇报 整改报告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建设

时间:2023-09-11 1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卢 政,郑 军

(鲁东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山东 烟台 264039)

拥有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编辑队伍是提高期刊办刊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素养,打造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交流平台,是近年来学术期刊界较为关注的重要课题。

总体上看,研究者大多是结合现实语境、编辑工作实践以及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向等展开相关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编辑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1)参见贡保草:《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学报特色》,《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2年第1期,69-71页;陈秀平:《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应增强主体意识》,《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101-105页;邢娟妮、李丹:《期刊编辑“看者”视域下的 “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之维》,《编辑之友》,2021年第9期,80-84页;邢娟妮、缪心毫:《泛媒体语境中学术期刊编辑的问题意识——兼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建构策略》,《编辑之友》,2022年第6期,81-85页。、责任与义务(2)参见周林:《论编辑权利义务的对等化配置》,《编辑之友》,2020年第9期,83-88页。、核心素养(3)参见陶侃:《“互联网+ ”编辑:核心素养与智慧型再构——基于编辑业态泛在化的视角》,《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56-60页;樊霞:《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核心素养维度构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95-98页;闫娇、郭磊、李献凯:《出版融合发展中编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3期,103-105页;刘涛:《出版机构传统编辑数字化转型及培养的五个核心素养》,《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9期,92-93页;云慧霞:《新时代编辑的使命担当与核心素养》,《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45-49页;刘北芦:《新时代高校学报编辑核心素养及其提升的路径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105-110页。、职业特点(4)参见马毓:《新形势下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109-112页;刘芳:《从编辑职业特点看学报编辑队伍建设》,《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104-110页。以及编辑“学者化”(5)参见陈双燕:《对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的思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90-93页。等问题上,编辑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及优化策略(6)参见张德福:《融媒体视域下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发展的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采写编》,2022年第6期,157-159页。、补偿机制(7)参见司利芳:《从栏目主持人制度看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中的补偿机制》,《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39-41页。、业务能力提升路径(8)参见杨海文:《论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的“内功”与“外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113-119页;黄琼:《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能力要求与提升途径探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2期,134-135页。等问题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探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的历史任务,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内在逻辑、基本特征、前进方向、本质要求、道路模式及其实践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阐述,不但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也为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这也使我们意识到,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研究必须纳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建构的特定历史语境中方能取得新的突破,而我们所要建设的是一支能够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编辑队伍。

加强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建设,首先要着力培养编辑人员的人民至上精神,厚植其为民情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1]19,“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1]27。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赓续与超越。以民为本意即治理国家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它是中国人观察世界、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加深厚,例如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墨子的“天下之人皆相爱”,等等,都是以民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以民为本的思想业已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今天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高校文科学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每一位编辑毫无疑问都应该葆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将党报党刊工作视为人民事业的一部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办刊工作,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今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既是高校学报工作的基本导向,也是编辑队伍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都应该树立强烈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我们所要建设的是一支具有强烈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高校文科编辑队伍。每位编辑应当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准确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1]19,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努力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理论问题、学术问题。要始终以服务广大读者、作者为工作宗旨,在出版规划、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时多关注民生、多考虑民情,把学报编审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多出精品力作,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服务社会重大战略需求,在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民大众素养的提升。在传播途径和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广大读者多样化的阅读习惯和个性偏好,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加强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必须强化编辑的自信自立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办刊之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8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追求的精神。对于立足自身岗位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奉献个人力量的高校文科学报编辑而言,自信自立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办刊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办刊理念,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办刊之路,使我国高校文科学报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要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我国高校文科学报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办刊理念、办刊经验、办刊特色,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因此当前我国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恪守马克思主义的办刊理念。

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编辑队伍自信自立精神的重要源泉。自信自立源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坚守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依然有其巨大的时代价值,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给今天的编辑队伍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唯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分,才能更好地突出中国特色。所以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必须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一方面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利用高校文科学报这一有利的学术平台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一)教育和引导编辑不忘初心,坚守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1]20守正就是恪守正道,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原则,坚守办刊初心,恪守编辑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社会科学期刊是传播人类文明和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尤其高校文科学报还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工作不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文科学报编辑必须按照“政治家办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优良的政治品格、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强的政治能力,把好意识形态关口、守牢舆论宣传阵地;熟练掌握新闻出版的各项政策法规,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好意识形态关。

高校文科学报主要刊发学术性文章,专业性强,读者面较为狭窄,社会上很多人不了解这项工作的艰辛,导致编辑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目前,高校对文科学报工作还不够重视,编辑的工资待遇、学术地位普遍不高,处境也比较尴尬。而且编辑工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重复性特点,审稿、编稿、校稿期复一期、年复一年,同一篇稿件需要反复校对,繁琐而枯燥,加之需要低头伏案,身心俱疲。长此以往,文科学报编辑很容易导致浮躁情绪,产生职业倦怠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每一位编辑都要坚守办刊初心,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坚持为人民办刊的思想,多一些奉献精神,少一些抱怨和牢骚。

(二)着力培养编辑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学报的传播力、影响力

目前我国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的创新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一些高校文科学报编辑人员平均年龄偏大,50岁以上的编辑比例较高。部分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知识结构不合理,开拓进取精神不强,缺乏创造性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1]20。树立创新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提出的要求,对于高校文科学报编辑而言,树立创新精神意味着要与时俱进,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要求,掌握新技术,培养新素养。“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编辑队伍是否能够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打造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时代在发展,社会对编辑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对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的专业素养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开展学术对话和展示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高校文科学报关涉众多学科,既有传统学科,也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快速推进,编辑面对的具体情况日趋复杂。因此,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应立足本职,着力在理论素养、学术素养、美学素养、法律素养的更新和提升上下功夫。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必须树立依法办刊的理念。在编辑出版工作中,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期刊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用法律制度规范个人行为,依法履职尽责。编辑要在遵循学术期刊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关注新媒体发展,学习先进技术,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学报的理论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高校文科学报编辑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媒体、融媒体技术及大数据技术,了解和掌握移动终端传播手段,学会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客户端等移动终端高效地向外推送和传播学报刊发的文章,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建设数字中国、媒体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1]44。近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被日趋广泛地应用于新闻出版行业,数字媒体、数字出版蓬勃发展,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新的内容表现形式层出不穷,这也向高校文科学报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客观地讲,与报纸、出版社等其他出版单位相比,目前国内很多文科学报编辑是直接从教师岗、行政岗调任到编辑岗位的,拥有新闻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背景的编辑偏少,掌握、熟悉新媒体、融媒体技术的编辑则更少。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大多“没有经过数字出版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没有接受过现代传播技术的训练。……不了解、不熟悉数字出版,缺乏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很难适应当前数字出版的要求”[3]。

吕叔湘在《谈谈编辑工作》一文中曾经说过,编辑“既要是一个通才,又要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结合起来”[4]。高校文科学报编辑要通过自学、培训、进修、访学、参加研讨会以及提升学历等多种方式强化对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态势,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着力培养和提高编辑的核心素养,进而助推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

社会科学期刊,特别是高校文科学报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弘扬人文精神,直接反映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职责,因此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应当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重点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回应现实问题

在高校文科学报工作实务中,编辑担负着多种职责。一方面,编辑要从事文稿的接收整理、审查评议、编辑加工、勘误校对等具体事务,参与学术成果的修改、充实、完善、润色、发表、传播、转化等一系列工作,承担着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服务的职责;另一方面,编辑还要根据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从事选题策划、筛选稿件、打造栏目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引领学术研究潮流、引导读者阅读趋向、解决社会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职责。这就决定了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急需从理论和学术层面作出回应,提出解决策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20。编辑要加强学习,培养问题意识,在办刊规划、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等具体工作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回答现实之问。

(二)加强学术修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文科学报的性质及其所承担的任务决定了其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学报与生俱来即以服务学术为业。”[5]高校文科学报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窗口,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引领研究方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编辑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对来稿作出准确的学术评价、科学的编辑加工。对于学报编辑而言,学术研究与编辑工作相互支撑、互为依托,二者都很重要。面对丰富的工作内容和多样的学科领域,一名合格的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应对、解决学术问题和编辑学问题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属于教辅系列人员,其在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方面的科研要求普遍低于一线授课教师,导致他们从事学术研究、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内在动力不足。与此同时,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将编辑岗位看作“清闲岗位”“养老岗位”的错误观念,一些教学科研一线的高校教师,由于科研能力不强,难于在学术研究上取得良好成绩,个人职称晋升无望,于是申请调整到编辑岗位,希望以此过上“舒服”日子,这也严重影响了学报编辑队伍的学术水平。一些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问题意识不强,研究动力不足,满足于掌握基本的编辑技巧或编辑技术,对于文稿编辑校正之外的事情一概不管不问,对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缺乏应有的参与热情,缺少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导致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话题、热点问题以及研究态势、发展趋向都不甚了解,在选题策划、打造特色栏目、组稿约稿、培育优质稿源等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因此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应以成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型编辑为个人提升目标,坚持兼顾编辑学素养与专业素养、以学术促业务的思路,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和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密切跟踪学术发展前沿,及时了解学术最新动态,提升选题和栏目策划能力与水平,提升个人解决学术问题、理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编辑工作与科研工作相互借力、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在目前全国上下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势下,高校文科学报要想走得好走得远,就必须切实提高编辑队伍的素养,树立胸怀天下的崇高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21。从个人职业特点角度来看,高校文科学报编辑既是学术成果的阅读者、完善者,又是学术成果的创造者、传播者,其学术胸怀直接关系到学术成果的传播及其价值的实现。

(一)做有家国情怀的编辑

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应当主动融入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做心系天下、有家国情怀的办刊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上下的中心任务,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高校文科学报在此伟大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席。作为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具体工作,积极作为,如在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文章发表等方面要主动对接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多出既有学术深度又有思想高度的精品力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做有世界眼光的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6]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作为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必须构建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外学术期刊同行的交流,主动与世界接轨。开放办刊与前文所说的自信自立并不矛盾,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只有树立了自信自立意识,才能使办刊更具特色和竞争力,才能更加坚定有力地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学术智慧;只有拥有世界眼光,坚持开放办刊,主动与国外同行交流对话,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办刊理念和办刊经验,才能不断提高办刊水平,增强我国的学术竞争力。作为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应不断拓展世界眼光,着力构建全球视野,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思想观念,正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本职工作,通过策划刊发高水平论文、提高办刊质量,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增强国际话语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出版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立足高校文科学报工作性质和职责,积极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科学报中国式办刊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粮油食品科技(2021年1期)2021-01-28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2018-04-25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中国式失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中国工程咨询(2016年6期)2016-01-31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发展出版与印刷(2016年1期)2016-01-03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5期)2015-02-27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中国工程咨询(2012年11期)2012-02-13

推荐访问:视域 队伍建设 学报